基督徒与政治

基督徒与政治

干预政治和关心政治是两回事

想要阻止政治被少数人或政党垄断的唯一办法,就是人民团结起来监督政府,不要管选前是投给谁,就算是投给执政党的选民,也可以监督自己选出来的政府,而这就需要关心政治才办得到。另外,有些弟兄姊妹会引罗马书13章1~5节:「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认为政教应该分离,教会不应该干政。

教会不该以集体力量干预政治,和基督徒不该以公民身分关心政治,是两回事。此外,政权虽然是神同意后设立,却不代表神一直同意其存在,也许此一政权已经作恶多端,神只是忍耐,并且准备要兴起另外一个政权,而地上的作为,便需要人的配合。

然而,你不关心政治,政治却会反过头来关心你。

干预政治或关心政治之别 是否求神的国与义

政治,关心的是众人之事,只要与公众有关的事情,都是政治。政治,不只是选举政治领袖来统领国家,也还是关心你我的日常生活。例如瘦肉精美牛是否该开放进口,台湾该不该盖核电厂,企业可不可以剥削劳工,关心社会弱势,替其争取资源,这些都是政治。圣经要基督徒行公义(而不只是做公益而已)、好怜悯,做和平之君,在实践的过程中,其实都和政治有关系。

基督徒想参政,需要特殊恩赐,但是,关心政治,却是身为基督徒也同样身为公民的我们,所不能抛弃的责任。今天基督徒想要当神的好管家,就必然得面对社会不公义的问题,就必然会碰到政治权势的拦阻,就必然会接触政治。基督徒是不可能自绝于世界之外,过着好基督徒我自为之的生活,除非你不希望世界上的人能够活得更好,不希望有更多人因此而能够有机会认识上帝。

落实公义,不可能只靠个人做公益,还必须结合集体行动的力量,「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在地上的实践,是利他,还是为己!

当政治「不只是」政治,基督徒该如何「合宜」参与?

「合乎信仰的政治参与,是一种『爱邻舍』的表现。」

投入政治须具4大要件

一、以圣经为本的规范架构
「圣经并未提供当今政治的详细蓝图,但提供重要的规范架构。」 圣经提供的规范,并非仅简单查证某段经文的存在、或将聚焦某些主题和章节,而是要检验所有相关的圣经段落、了解其真谛,并领受架构成为包罗万象的总结,以阐明《圣经》的世界观和人类观。

二、对社会和世界广泛研究
然而,现今许多现况,《圣经》未曾探讨过,如全球70亿人口对自然环境的冲击。因此除了规范架构,还需对所处世界进行全面且详尽的研究,包含:反思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历史发展,或全面性的社经政治分析。

三、合乎真理的「政治哲学」
他鼓励基督徒从以上两大要件,发展出一套合乎真理的「政治哲学」。因基督徒不可能在投入每项政治决定前,都耗费无数时间研究圣经相关内容和社会现况。谨慎的政治哲学如同一个立即上手的指南,能提供一套系统性架构、运用到各议题。

四、特定议题的详尽社会分析
最后,还需审慎分析所有与特定政治判断相关资讯,才是「负责任」的政治参与。

对个人或单一教会而言,参与政治必须进行的研究都过于复杂。赛德建议教会,集结各领域专家组成「智库」,发展以圣经为根据、有系统的政治论述。他也以国家、公义、环保、生命的神圣性、婚姻与家庭等9大领域为例,具体带领读者走过建构此四大要件的过程。

教会的「该」与「不该」?

因此基督徒影响政治的第一个方法,就是成为国度的榜样。而「祷告」是教会对政治生活最重要的贡献,基督徒应为国家有良善的政治人物和公正的决策祈求。

「政治上可能达成的事,大都取决于普遍文化的假设。」意即,基督徒若能形塑符合信仰的文化气氛,社会就有可能形成良好的政治决策。教会应教育会友,按圣经有智慧的思考有关政治的事,并提供环境,让不同观点的人学习用礼貌、谦卑的态度彼此对话。此外,也可培育会友从政,并帮助基督徒从政人物保持谦卑、正直和廉洁。与此同时,赛德却「反对」牧师在牧会中,表明其自身明确的政治立场。他举例,「道德多数运动」(Moral Majority)前副总裁多布森(Dobson)牧师曾遭施压,要求对某项制度表达明确立场。但多布森明白,无论他做出什么选择,都会令某部分的会友伤心。

当教会领袖采取特定的政治立场时,他们就不可能「有效」牧养政治立场不同的会众。同时,这也让他们在某些缺乏训练和专业知识的领域做出行动时,可能冒着「将教会政治化」的极大危险,使教会因此分裂。

若经过审慎程序,对某项政治议题发展出正式的宗派立场时,情况就截然不同。此时,教会领袖就能「正当的」以教会名义,向政治人物诉说其立场。若做得好,此类官方声明将产生实质的政治冲击力;但此状况无法仓促行之,也不该经常发生。

基督徒应明白,教会和国家是两个不同的机构。其利益和议题虽时常交集,却拥有个别的权柄和领域,须区分清楚。

政治并非基督徒的唯一责任,也不是最重要的事。你我需优先谨守教会的职分、敬拜神和传福音;因为唯有福音能使人今生过得更丰盛,还能得着永生。

基督徒与政治

社会公义的必要性        “公义使邦国高举;罪恶是人民的羞辱。”  (箴14:34  )    这样看来,一个没有公义的社会,是不可能健康正常地运作的。 “我要宣告耶和华的名;你们要将大德归与我们的上帝。祂是磐石,祂的作为完全;祂所行的无不公平,是诚实无伪的上帝,又公义,又正直。” (申32:3-4)

不是应否在败坏的世界中,追求公义,而是先要寻求上帝的公义,及上帝对世人的救赎。只有以上帝的视角来看待世上的公平,我们才能为世人赢来真正的公平

  1. 对福音与神国度的狭隘理解;2. 不认为整全的福音应包括社会的转变;3. 完全忽视与政治相关的圣经教训,(彼前2:13-14 )4. 误会上帝把基督徒留在世上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写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政治学》,”人,不可能离开社会(政治)而存在、生活。           

四个启示            

 启发一:在现实中,基督徒对政治,是“如何关心”的问题。生而为人,欲与政治绝缘,实非易事。诚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两三人之间,就难免有政治。           

 启发二:生活在资讯化时代的我们,比古人更难“两耳不闻窗外事”,而窗外事中少不了政治。因此,现今的基督徒更难远离政治。           

 启发三:中国社会以官为本,中国文化以民族和国家为重,所以才有“学而优则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之说。

 启发四:基督徒的政治观点可能不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这有可能导致争端,危及在主里的合一。所以,“如何关心政治”,就更要重视了。           

第一,基督徒是客旅,是寄居的(参《来》11:13;《彼前》2:11),像主耶稣一样不属于这世界(参《约》17:16)。            

第二,现阶段这个世界的王是魔鬼(参《约》14:30;《约壹》5:19),是黑暗在掌权(参《路》22:53)。            

第三,所以,基督徒不应爱世界和世上的事(参《约壹》2:15),应思念天上的事(参《西》3:2)。            

寄居客旅≠无所事事
基督徒虽不属于这个世界,但不等于在寄居的岁月里可以蹉跎光阴。相反,基督徒是爱惜光阴、肩负使命的人。基督徒与上帝同工同行,殷勤、坚韧,成为世上的盐和光,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如明光照耀(参《腓》2:15)。诚如此,怎么会不与政治发生关系,不对政治产生影响呢?

魔鬼掌权≠上帝弃权

掌权有两种,一种是合法获得,另一种是非法窃据。魔鬼掌权属于后一种。耶稣复活后,向门徒颁布大使命时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参《太》28:18)。这说明魔鬼掌权不仅非法,而且上帝已经收回主权。基督徒应代表上帝,堂堂正正地去接管被魔鬼窃居的领地。

这个世界曾是、已是、还是天父的世界。这样看来,基督徒不仅应关心政治,还应积极地参与政治,拓展上帝的国度,​​使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的政治领域,如同行在天上(参《太》6:10)。
 关心政治≠贪爱世界

圣经告诉我们:上帝最恨恶人拜偶像,因为这破坏了人神之间直接而亲密的关系。贪爱世界,就是把世界当成偶像。但是,关心政治不等于贪爱世界。相反,你若与上帝同工,就不可避免地要与世界和世上的事打交道,其中当然也包括政治。因为,是上帝在维护着这个世界(参《来》1:3),我们是上帝的管家。我们不仅肩负着领人归主的“生养”之责──福音使命(Gospel Mandate),还承担着“治理这地”的管家之责──文化使命(Cultural Mandate)(参《创》1: 28;《太》28:18-20)。

难怪历史上有许多基督徒积极参与政治,有的还成为了伟大的政治家。从加尔文(John Calvin)对日内瓦的治理,到凯伯尔(Abraham Kuyper)在荷兰的政绩;从宗教改革后在英国出现的异议者群体(Dissenters),到“五月花”号上的天路客(Pilgrims);从美国的建国之父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到美国前任总统小布希(George Bush,Jr);还有各不同宗派的教会及独立教会,难以胜数。

上限下限

既然基督徒不可能、也不应该远离政治,那么,我们就又回到“基督徒该如何关心政治”这一现实问题了。当然,这涉及教会与政治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基督徒之间政见不合等。不过,如果我们真正明白了本文上面的3个“不等式”,回答这些问题就不难了。
对于关心、甚至从事政治的基督徒,有2个至关重要的原则:

第一,不能贪恋政治,即,不能以政治为偶像,受其辖制,以致破坏自己与上帝的关系。此原则应为基督徒涉政的底线。政治涉及权力,而权力关乎名利,所以,政治是带有诱惑力的。基督徒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以避免被政治吞没和异化;更不能假借上帝和信仰之名,达到个人攫取权利的目的。

第二,不能忘记基督徒的政治理想,是“愿父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6:10)这一原则应成为基督徒涉政的上限──虽目标高远,然心向往之。
上下限之间,是涉政基督徒的用武之地,有足够的施展空间和选择余地。

免于阋墙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上帝对国度的治理是难以测度的,但有一基本原则是确定不移的,那就是“义”,这是圣经中反复强调的《诗》99:4)。 《以赛亚书》告诉我们:上帝“必以公平为准绳,以公义为线铊” 因为一切不义都是罪(参《约壹》5:17)。

“义”的原意是,“对、正确、合乎标准”。而“罪”的本意,就是“没有达到标准”,所以“不对”。当人对时,就是“义人”;当国家对时,就是“公义之国”。所以,义有2个指向──人和国家。

因此,在现实的政治中,基督徒的政治主张有2个要点──人的尊严(人 对)与社会公义(国对)。然而,前者并不一定与当下的所谓民主、自由、人权为伍,后者也不一定认同现今的福利主义及社会主义。关键还是要回到“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和样式被造的”(参《创》1:27),只有帮助人活出上帝的形象与样式,才是真正维护“人的尊严”,社会也才能有真正的公义。

为此,基督徒不能认同一切使人性进一步堕落和扭曲的政治主张,例如,同性婚姻的合法化。
 

由于世俗政党在政治理想上多偏离,甚至诋毁上帝的旨意,又常因党派利益而相互攻讦,且要求党员对其效忠,所以,基督徒最好不要委身于某个世俗政党和政客。如已加入某政党,也不要介入党派争端。如有可能,最好保持独立的政治立场,自主地表达政治主张。这一点对教会来讲,尤为重要。

至于基督徒之间常有的政见不合,如能明白和遵循以上的原则和方法,就不至于“兄弟阋墙”了。

如果教会控制政府,那么势必会人为地把许多稗子带进教会;如果政府控制教会,则上帝的旨意和国度就会被人为地阻挠。如教会远离政治,则无法拓展上帝的国度,​​彰显上帝的荣耀。

教会可以与政府并行不悖;教会不应与政治绝缘,也不应热衷于政治;教会应为政治提供理想、方向和原则,但不应成为“政治论坛”;教会有责任鼓励和教导有政治呼召和政治才干的信徒,但教会不应成为一个政治团体;教会可以认同某个党派或政治领袖的政策、主张,但不能效忠或与之结盟,也不可进行幕后操纵。

在圣经中,凡奴隶都是不穿鞋的。唯有降服在上帝面前,愿意放弃自己的主权,让上帝改变、破碎自己,才能为主做工。一个基督徒,可以表达政治立场,可以从政,但是我们面对政治的态度,却要超越框架──基督徒既不应该靠政治而活,也不应该为政治而活。

若是我们单以政治理想为异象,以推动法案、挑战当局为目标,以意识型态决定是否认同,必然要卷入政治与媒体谎言的恶性循环里。且在审判台前,显露我们的自欺欺人和不光彩的动机。

一位传道人说,基督徒是世上的盐,不是躲在盐罐里的盐。基督徒,当然可以,也应该在道德失格的今日,表达圣经立场,参与政治事务,按着上帝的呼召与托付,将这个世代“带出”与世界相合的世界观,“带入”上帝所喜悦的世界观里。
我们基督徒应当更多关心政治,参与政治的议题。我们当关心服务,而不是权力斗争。耶稣并没有借着权力斗争增加影响力,祂借着放弃权力、牺牲自己,而获得影响力。
          

即使同样是基督徒,同样参考了圣经的原则,不同的基督徒政治人物采取的立场,未必完全相同,甚至可能互相抵触。人生是有限的,没有人可以宣称,只有自己明白上帝的旨意,只有自己的路线是准确的。相反地​​,有智慧的政治人物会更谦卑,愿意与不同观点和立场的人对话、合作(不论是堕胎、战争、枪枝管制、经济和财政,等等)。他的最大考量不是权力、特殊利益、声誉、影响力,而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善、共同的正义和福祉。

地上的国与神国

圣经中的道德诫命是由于神是一位道德的神,道德诫命反映出神道德的属性。 “不可杀人”(《出》20:13)、“不可作假见证”(《出》20:16)、“拒绝同性之间亲密的行为”(《罗》1:26-27)都是圣经中清楚的命令,而我们遵守这些诫命最根本的动机是为了荣耀神、讨祂的喜悦。

当然,基督徒应该活出圣经所揭示的“生命的蓝图”( 弗4:17),因为他 有圣灵的内住,有从神而来属天的生命。这样的生命可以表彰基督的荣美,借以吸引人来归向主。但基督徒活在世界,依旧是地上的子民,对国家社会有责任,故应该主动参与身为公民应投入的活动,为了要让社会更美好,让法律更公义、正直,可以适度反映出圣经的道德价值。

假使基督徒不参与政治活动, 很自然,政府的法律会逐渐由非基督徒所制定,他们的观点与圣经相悖,结果必然导致社会愈加颓废和堕落。试想,若同性恋合法化,法律便要制定“同性的婚姻 法”,这样一来,传统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便要完全被推翻(注2)。在公立学校,教师要教导学生,家庭可以有多样化。 “男性”不仅可以扮演父亲的角色,也可 以扮演母亲的角色。试问,这样的家庭观念,后果岂堪设想?

重生的基督徒对真理的认识还是会有错误。根据我对布希的了解,他应是真实的基督徒,但这并不能保证他的神学都是正确的。我不清 楚,布希是否曾表示,基督教与回教的神是同一位。若是,他很显然铸下大错。 《可兰经》所刻画的神与圣经所阐述的三位一体的真神,有太多的出入,因此绝不能 混为一谈。

若要认真跟随耶稣,无论道德或信仰的课题都不能妥协,而且二者是息息相关的。基督徒的道德立场是由于我们的信仰产生的,因此无法分割。

圣经是否鼓励人参与政治活动?这个问题应该是从“文化使命”来看的。任何一本福音派的神学书,若要完整的处理神造人之目的这个课题,都必须论及基督徒的文化 使命或“文化责任”。神学家通常以《创世记》

第一、二章的内容来分析,提出“家庭”、“工作”、“休息”这三方面的事。以后,随着历史的进展,人 的数目增加,有了社会和国家,而基督徒就必须在人群中有好的见证。主耶稣说:“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5:16)因此,基督徒在每一方面的表现,包括工作、社会的参与等,都要能使天父的名得荣耀。

“顺服在上掌权 者”(罗13:1)是保罗对当时罗马教会的劝勉,主要是提醒基督徒在地上善尽公民的责任。保罗在罗马帝国的时代,特别用缴税和纳粮作例子,在今天民主 的时代,这个原则就可以引伸在政治活动的参与。

保罗的教训当然有一个前提,即政府的命令不能与神的真理抵触。虽然,我们十分明白,基督徒永久的家乡不是在地上,并且政治、社会的革新,无法取代人需要基督的救赎;然而,我们若以为今世一切的责任只有“抢救灵魂”,而可以把文化使命置之不理,这便是对“基督整全的福音”有了严重的误解。

针对教会在社会关怀与公共政策的参与,著名神学家卡尔‧亨利(Carl F. H. Henry)阐述了五大原则,对后人颇有启发与帮助:

1.圣经的切题性:对于廿一世纪的生活与文化,圣经仍然完全切合需要,包括社会与政治领域的议题也能切题。

2.非教会的使命:作为神所设立的体制,教会对于政治、立法、军事、经济等议题上,并没有神所赋予的「使命、司法、能力」,不可靠着基督之名任意行使发言权。

3.教会的传扬使命:作为神所设立的体制,教会具有神所赋予的责任,要传扬圣经全备的启示,包含各样诫命与准则,凡此都是将来无论个人或国家受审判的根据,也必须在今世端庄敬虔度日,尽力维持社会和谐安定。

4.信徒的个人责任:经由政治运作促使社会进步,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因此「基督徒个人」,而非「教会群体」,应当在个人能力与机会的范围之内,积极参与政治,尽一己之责。

5.教会与政府的权限:根据圣经教导,神规范了政府与教会合宜的运作范围,各有从神而来的清晰目的。政府的存在是为了维持社会公平与次序;教会的存在是为了道德与属灵的托付,要将福音传遍地极。

教會,具有先知的託付。針對人的罪與社會的不公,教會要按著正意分解真道,忠實放膽傳講,不偏不倚,這是教會責無旁貸的託付。牧師並不需要政治舞臺,神所給他的是教會講臺。每個主日崇拜,普天下有億萬個講臺,神在上面設立了祂的牧者,命令他們忠心傳揚悔改赦罪之道,為百姓殷勤守望禱告。

信徒,有祭司的職分。在平日,信徒當積極融入社會社區,活出「入世─分別為聖的生命」與「出世─社會關懷的生命」。在選舉之時,胸懷神國,為國家社會守望、祝福、禱告,投下神聖的一票。

聖經和政治
「你們是世上的鹽。」我們實在需要一點鹽,來阻止那邊持續不斷的腐敗。 

鹽的最大功用是作為預防,以防止好的東西變壞。政治不再是基督徒拱手讓給非基督徒的領域,畢竟基督徒在政治舞臺中已經缺席太久了! 我們要不就是屍體,要不就是鹽。時時刻刻問自己是歸屬於哪一種東西,此乃必要的。
聖經談論整個人生 ?

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不管是星星或慧星,沒有一件事是不關乎基督耶穌的。而是十分直接的。職是之故,將基督設限在屬靈事務之上,並將祂從自然科學中予以排除,可說是一種全然的錯誤。

神是一切政治力量的來源 ?

國家的權力來自神,國家是神普遍恩典的機制,藉此祂得以禁止邪惡的產生。國家的目的是制訂和執行神寫在祂話語之中的律法,經上說,神設立了國家。我們必須遵守法律,賦稅,並且為掌權者禱告。

神限定了國家的權威和權力。國家並不囊括所有的社會層次,有些層次自有其他的權威層面。執政掌權者逾越他們的許可權時,基督徒自有義務予以抵抗。如果國家命令基督徒從事和神話語教導相反的事情時,基督徒所要順從的是神,不是人(徒五 29)。

人是有罪的這個聖經教義,聯邦政府三權鼎力的分野也就日益模糊,少數人開始獨攬大權。

那麼,政府的功能究竟為何?因著人的罪,神設立了國家–用以禁戒邪惡,維護公義。政府的功能是為了榮耀神,使守法的國民得以自由工作,為神而活。而國家之所以缺乏影響力的原因之一是,許多基督徒缺乏對耶穌基督的委身。而這種委身是絕對能夠改變每一片土地的。

……不以惡待人,而以仁愛相處。當神開啟我們的眼,得見公義時,我們必須持守公義。

 

爭取公義與順服政權:基督徒應有的政治價值觀

基督教所謂的「政教分離」,並非指基督徒不應該理會政治,基督徒對參與政治的三種取態聖經有不少地方鼓勵甚至要求信徒要追求和維持公義(摩5:24),但公義這問題是不可能與政治完全切割的,也變相告訴我們基督徒不可能完全不理會政治問題。

當然,甚麼是公義,

公義不完全是等於維護人權,但現代人權,特別是公民及政治權利(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例如不被謀殺、不被虐待等權利,又或者是言論自由和自由參與政治等權利,這些都是現代政治公義觀的一部份。在國際人權公約裡,曾經說明人權之所以那麼重要,是因為人權的基礎是維護人類的尊嚴。然而,國際人權公約並沒有進一步說明人類尊嚴是甚麼和為甚麼人類尊嚴這麼重要。可以說,國際政治理論在這方面是留白,給予世界各地的人自行斟酌的。

基督教式的人權觀

西方的神學界和教會都大約同意以上這些對人權的見解。只是,去到談及人類尊嚴的部份,有些神學家認為可以從人由神創造並且有神的形象(image of God)著手,去解釋甚麼是人類的尊嚴(例:創一26-27)。

這套由神的形象談到人類尊嚴的創造觀,儘管不少神學家有對此不同的理解(篇幅所限,此處不詳言當中的分歧),但都可以說完全是基督教的觀點。重點是,從上面提到的政治哲學來看,這套基督教式的人權觀(即由神的形象和創造論去談人的尊嚴,再由此支持公民及政治權利等人權)正是一套基督教式的整存學說。非信徒可能會對這套學說有異議,但由人類尊嚴到人權的那部份卻是和國際人權公約甚至其他政治學說一致的,也就是交疊共識的部份。

另一方面,對於政權的重要性,基督教的整全學說亦與一般的政治理論有交疊共識。最明顯不過的,是現代愈來愈多政治理論不再視政權有其自身的本質價值(intrinsic values),而是彰顯諸如群體價值、主權在民、保障公民人權等的工具。而聖經對政權的看法,其實是頗為清楚的,就是並不把世上的政權視為如何重要。由舊約到新約,猶太人經歷了不同形式的政權,例如士師時代、大衛家作王並且分裂為南北國、滅國被擄然後回歸,到新約時代的羅馬帝國,都是形形色色不同類型的政權。神許可或放任不同的政權,有些較仁慈良善,有些則頗為殘暴。基本上,聖經沒有提供太多有關政權的政治理論,但就不斷重申,人應該對神有信心,依賴的對象是神而不是任何政權,政權頂多有時是彰顯神的榮耀和公義的工具。簡言之,儘管基督教有不視政權為本質價值的獨特宗教原因(這部份是整全的),但這種不視政權為本質價值的理念則可與一般的政治理論有著交疊共識。

  

誠然,這裡只能提綱挈領地介紹這些神學和政治學的框架,內裡有很多細節,諸如各種神學上對人有神的形象的詮釋、由神權到人權再到政權的關係,以及如何從這些神學概念連繫到政治公義觀,都未及詳細說明,只能留待他日有機會時慢慢逐點陳述。只是,在這裡要強調的是,由以上的簡介可見,基督教的各種整全公義觀念固然是獨有的宗教觀念,但在政治理論的角度來看,有不少地方可以與政治公義觀念吻合,或者兩者至少不必然有衝突。而且,這不是勉強把基督教獨特的宗教觀減去,削足適履地去遷就政治學說;亦不是勉強創造一套基督教式的政治理論,只強調宗教特性卻完全不能通過政治學上的基本要求。

明白這些理論,應該會有助基督徒如何面對政治。細數近年各項政治議題,例如五區公投、基督教界別選委的組成方法(亦由此涉及特首和人大的選舉)、立法會選舉、和平佔中運動,基督教內部對這些議題都有不少討論;另外,如果政治問題涉及社會倫理議題 (教育、貧窮、性倫理、賭博等),亦會惹來很多的爭議。

不少政治立場相對親政府的教徒,往往喜歡引用羅十三1-7去支持他們的政治立場,亦即認為基督徒要順服政權,然後又以為這就是等於不論政府有甚麼政策,民眾都不應該反抗或反對。例如面對佔中,便有好些教牧或信徒簡單地以為既然不應違抗政府,而佔中又是公民抗命,有違法的成份,自然就不應該支持佔中了。

然而,這樣應用經文,會遇到不少神學和政治學上的困難。這樣解釋和應用羅馬書,被另外一些釋經學者認為有斷章取義之嫌,例如有些釋經學者提出這段經文其實應該由羅馬書十二章開始閱讀,才能得出整段的意義主要不在談論政府,而是在於談論基督徒與宣教事工的問題。

政權存在目的:維持公義

而即使是以那種最保守的解經方法去支持順服政權的信徒,他們始終還是要面對以下的難題:他們不能否定當政府的政策和命令與聖經的教導相違時,信徒應該跟從聖經的教導,甚至可以因而反抗政府(這點,連極力反對佔領中環的教牧亦不能不同意)。只是,怎樣政府政策才算是和聖經教導有衝突?例如說,當為著公義的時候,信徒可否反抗政府?單用羅馬書十三章去批評違抗政府命令,又或者以此反對佔中運動的人,根本就沒有提出如何解答這問題。

相反,從本文所談及的各種神學和政治學可見,基督徒需要考慮公義的問題(例如落實保障每個人的公民及政治權利),而對政權的思考,固然不應該逢政府必反,但也不可能事事跟從政府。某程度上,對基督徒而言,政權被神許可存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維持公義 (例如保障人權),而非政權本身有甚麼本質價值。如果政府做不到維持公義,甚至帶頭違反公義,那麼基督徒反對這個政府,不僅沒有問題,甚至是必須的。而這套進路,亦和一般的政治正義觀有著交疊共識。

總結而言,從這角度看來,基督徒要回歸和順服的,並非違反公義的政權,而是回歸基督教式的公義觀,例如用神的形象講人的尊嚴,再以此講人權。這進路,是筆者近日讀到有關基督徒應如何面對政治議題的一種比較全面的基督教觀點,並且覺得此觀點能與一些主流的政治哲學觀點相通,故此希望介紹給大家思考和討論。

教会应否实行政治关怀

从圣经看政治关怀

参政行动不应以“先知的呼声”作为号召,因为他们并没有像圣经的先知一样得到神的启示。

 但假借“先知”的权威,逼使教会也成为参政团体,这就是不对的,更是不智的。

耶稣基督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使彼拉多知道耶稣不是为政治而被捕的,完全是因为犹太人的嫉妒而已。根据约翰福音的记载,犹太人的大公会才是一个地下政党,想要推翻罗马帝国,因为当他们想要杀耶稣之时,他们说:“若这样由着祂,人人都要信祂,罗马人也要来夺我们的地土和我们的百姓。”结果因为他们只着眼于政治,忽略了属灵的需要,他们就不能接受耶稣是基督,竟以卑污的手段把主杀了

不应滥用圣经来支持“政治”。圣经并没有说“自由和民主的政治体制”是真理,圣经认为真自由是指脱离罪和魔鬼的权势,圣经强调的是“神主”,不是“民主”,民主自由不是真正解决社会和国家命运的唯一方法,福音才是。今天在基督教圈子内的“政治关怀”,不是出自圣经,而是出自新神学思想。

然而我们知道,新神学派的“人学”,不是“神学”。因为认为,“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所以,新神学派又称为“不信派”和“可怜派”。可惜,新派教会为教会带来极大的倒退和危机。

神安排耶稣基督降生在一个亡了国的犹太民族中,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让福音传开而不致被各国误会为一种侵略的方式。 “我们是为了信仰”,明白地表示与政治无关。是故,今天,基督徒中所鼓吹的“政治关怀”行动,实在连累了教会。不反对基督徒个人凭基督徒的良心参与政治,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公民的权利,但我们非常反对鼓吹“教会”参与政治,因为这样做,绝不是圣经的教训,更是将教会拖到世俗化的漩涡之中。

基督徒的政治觀

一手持聖經,另一手持報章,建構聖經與社會的鴻。

1 . 聖經和教會歷史建構的政治觀 :

A. 新約中政權管治的張力:

整個舊約聖經所記的都是神治國度的社會,君王直接代表神去治理百姓,其要求和賞罰便代表著神的心意了。耶穌基督的臨到,代表著這種神治國度的結束。「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神的物當歸給神。」(太22:21)君王與上帝的要求是有分別的,並可能產生芧盾和張力的。我們對政府的態度多少決於我們如何看它,是神的僕役,或是敵對教會的勢力呢?

B. 教會歷史中政權管治的張力:

中世紀,教皇的權力終於被視為超越所有國家君王之上,但亦証明了絕對的權力必然導致絕對的腐敗。民主政體:基督教的前設:1) 他們相信國家必須依從一個客觀的道德準則。2) 他們知道人有罪,他們不信人,所以需要有制衡的基制在政府當中。3) 他們認為一個有效力的政府必須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否則便會變成無政府狀態,或是非常專制的政體。

二.民主政體的基礎 :

在不同的政體下, 信徒依然能事奉上帝。基督徒推薦民主政冶,因為:

尊重上帝賦予每個人的尊嚴和價值。以民有、民冶、民享為目標,有規則地允許任何人競選公職,

這個墮落的世界中,無法全然地避免權力的腐化。

三.如何促進民主政體的運作 :

在這個墮落的世界裏,衝突產生自短視與近利。基督徒應接受在政治中常是沒有黑白分明的答案,所羅門(王上三章)顯出上帝給統治者的恩賜,是運用智慧有創意地應付所遇見的難題,上帝並不提供簡易速成的解決方案。

四.基督徒公民當做些什麼呢?

新約聖經沒有論到積極參政的例子,因為第一世紀的基督徒身處羅馬帝國不民主的政體,而且大部份不是羅馬公民。所以,他們在政冶上惟一能參予的幾件事就是:納稅 為他們執政掌權的代禱(提前2:1~4),以及維持和平(帖前五13~15)。今天,畢竟典型的民主政權己經開啟了寬廣的參政通道,因此比起教會初期的情形要好多了;相對的,我們在責任上的投入也得更多。在投入方面大致可分為:

我們沒法正確判斷政冶見解,投票給適當人選,或是認真的為執政掌權者代禱。

每一個人應當為執政掌權者代禱,正如提前2:1~4所指示的,不可忽略禱告的奇妙的功效。

切忌以愛憎為投票的依據,應著眼於整個社區的利益,一票很小,但也可以因此發揮在世作鹽作光的功效。

應當鼓勵他們去把獲取政冶影響力當作一種基督徒的事奉,與在教會生活、崇拜、作見證這些他們目前極熟悉的事奉同等重要。

五.信徒參予政治的理由 :

作為神國的國民,他們有責任在人的國度中彰顯神國的公義,我們應努力使政治不被少數人的利益團體所利用,而是真正施行公義,益及全民。

信徒有責任在公共辯論中為神國的道德觀、價值觀作代言人。但凡法制必定是涉及善惡的道德問題,法制時刻都反映和推動著社會的道德標準,問題不是法制能否推行道德,而是所推行的是誰的道德。

六。如何慎防權力的腐敗 :

要常警覺政治不可能以解決人類所有的問題,惟有福音是拯救人類的出路。

只有不戀棧權力的人,才配得握有權力。聖經教導我們,為首的,就要做眾人的僕人。蒙召成為政治領袖,並不是為個人的成功,為要服事別人。

「 基督徒的目標,不是權力,而是公義。 」

要彼此提醒規勸。自己面對驕傲和權力時,而我們又多需要可靠的弟兄姊妹來以愛心說誠真話。

要分辨權力和權柄 – 權力通常全賴威力來維持,而權柄卻以道德為基礎。

圣经只教导顺服政府吗?

也许一般人对圣经的印象,是认为圣经基本上教导要顺服政府。“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 (罗13:1-7)。“你们为主的缘故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 (彼前2:13-17)

约翰就大骂罗马为大淫妇(启第十七章)。但就算在此背景之下,似乎仍然主要教导信徒要忍耐,并没有激烈反政府的指示。对于那些在祭坛下的冤魂,只是赐他们白衣并要他们再安息片时(启6:9-11)。两次提及圣徒的忍耐(启13:10,14:12),似乎是肯定的语气。反击的主要发动者是耶稣和天使,信徒在面对暴政之时,只能呼求上帝显神迹施行审判,而不能采取较激烈的措施,来对抗甚至推翻政权。

列王纪上第九章记载,在耶洗别威胁要杀害以利亚之后,以利亚就开始逃亡,并向上帝求死。上帝的解决方案,除了要以利亚膏以利沙接续他成为先知之外,另两个动作就是要膏哈薛作亚兰王,和膏宁示的孙子耶户作以色列王。

一直到(王下8:7-15),在哈薛代表亚兰王来求见时,以利沙才告诉哈薛上帝的指示:哈薛必成为亚兰王。结果第二天哈薛就谋害了原本的亚兰王便哈达,篡了王位。以利沙已预见哈薛会苦害以色列人(王下8:12),日后哈薛果然屡次欺压以色列人(王下9:14-16,)。

耶户的例子就更值得注意了,他本身应该是以色列国的将军(王下9:5-6)。以利沙吩咐门徒去膏立耶户,并要击杀亚哈的全家,执行上帝的审判。耶户没有失败,接续亚哈的约兰王与哈薛打仗受伤后,耶户趁机杀死他,篡夺王位。耶户接着杀死耶洗别、亚哈的众子、以及巴力的众祭司。耶户的做法事后还得到上帝的称许(王下10:30)。

至少在历史中曾经发生过那么一次,上帝要求一个人,推翻自己国家的政府。

第一、福音派经常都是这样套用圣经的。第二、如果这里的记载只是上帝特殊的指示,为何罗马书与彼得前书所记载的,就不是保罗和彼得对当时教会的特殊指示?

圣经并不是仔细讨论政治理论的书籍,更不用说,圣经肯定不是仔细讨论各种当代政治理论的书籍了。民主制度适合在我的国家推展吗?要如何推展?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很重要。

一个基督徒应该如何看待政治?

据说“宗教和政治并不混合。”但这是真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不能。关于我们对政治和政府的立场,圣经给了我们两个事实。

第一个事实是,神的旨意渗透和取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神的旨意优先于一切人和事( 太6:33)。上帝的计划和目的是固定的,他的意愿是神圣的。他所计划的,他将施行,没有一个政府可以阻止他的意志(但4:34-35)。事实上,正是上帝“立王和废王”(但2:21),因为“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要将国赐与谁,就赐与谁”(但4:17)。清楚地了解这个事实将帮助我们看到,政治只不过是神完成他的指引所使用的方法。即使恶人滥用他们的政治权力,它意味着恶,上帝却让它为善,“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罗8:28)。

其次,我们必须掌握这一事实,即我们的政府不能拯救我们!只有上帝可以。我们从来没有读到,在耶稣的新约中或使徒的任何书卷中,花费任何时间和精力教导信徒如何改革异教徒世界的盲目崇拜、不道德以及通过政府的腐败行为。使徒从来没有呼吁信徒采用非暴力反抗来抗议罗马帝国的不公正的法律或残酷的计划。相反,使徒吩咐1世纪的基督徒以及现如今的我们,传扬福音,并且活着为福音的大能提供确据。

毫无疑问,我们对政府责任是遵守法律,成为好公民(罗13:1-2)。上帝建立了权威,他为了我们的利益这样做,“罚恶赏善”(彼前2:13- 15)。保罗在罗马书13:1-8告诉我们,政府有权柄统治我们——是与我们有益的——纳税以及保持和平。有声音的地方,我们就可以选择我们的领导人,我们应该行使我们的权利,通过投票来选举那些最接近我们自己观点的人。

撒旦最大的骗局之一是,我们可以将我们对文化道德和敬虔生活的希望,依赖于政治家和政府官员。一个国家改变的希望并不是在任何国家的统治阶级中就能找到。教会已经犯了一个错误,如果它认为政客们的工作是保护、推进和守卫圣经真理和基督教价值观。

教会独特的、神所赋予的目的不在于政治活动。在圣经中没有一处教导我们花费我们的精力、我们的时间或者我们的金钱在政府事务中。我们的使命不在于通过政治改革改变国家,而在于通过神的道来改变内心。当信徒认为基督的发展和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与政府政策结盟的,他们败坏了教会的使命。我们基督徒的使命是传播基督的福音,传讲反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罪恶。在一种文化中,只有当个人的心被基督改变,这种文化才能开始反映这一变化。

信徒在整个时代生活,甚至在敌对的、压抑的、异教徒政府统治下,欣欣向荣。1世纪的信徒尤其如此,在无情的政治体制下,在巨大的文化压力下,坚持他们的信仰。他们明白正是他们,而不是他们的政府,是世上的光和盐。他们坚持保罗的教导,服从他们的执政掌权者,甚至恭敬、惧怕并为他们祈祷(参罗13:4)。更重要的是,作为信徒,他们明白他们的希望在于只有上帝所供应的保护中。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是如此。当我们遵循圣经的教导,成为世上的光,正如神想要我们所成为的那样( 太5:16)。

政治实体不是世界的救世主。所有人类的救赎已经在耶稣基督身上表明。上帝知道,早在任何国家政府成立以前,我们的世界就需要救赎。他向世界证明了救赎通过人的力量——他的经济实力、他的军事实力或他的政治不能完成。和平、知足、希望和喜乐——以及人类的救恩——只有通过他信、爱和恩典的工才能实现。

圣经中的政治家

主要原因是他们把自己完全顺服在神手中,成为神借着他们彰显祂的权柄的器皿,如此而已!

主耶稣教导我们要有那样心愿:愿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行在天上那样毫无拦阻。实际上那是神国降临时才完全实现的。那正是圣经所要显明的神的权柄(政治)。

旧约圣经中的政治家们,在反叛神的人治世代中,虽不能(也不是神的时候)把他们所处的世代扭转过来,转向神;却在他们所处的世代中,完成了神透过他们对当代敌挡神的政权行使了神的政权。在神从永远到永远的计画中,完成了他们所肩负的那部份使命。

约瑟是许多人喜欢引述的旧约政治家。圣经所选记的是神所启示他有关法老所做的梦的讲解。关键就是在于实行神所教导他如何处理埃及的七个丰年与七个荒年的方法。那完全凭神的启示,不是凭人的构想所能成功的。

摩西可算是以色列人的国父,其受人的敬重远胜历代君王。什么是摩西的政治﹖是他如何运用他在埃及所学的一切学问吗﹖是为同胞抱不平而打死了一个埃及人的勇敢吗﹖他逃到米甸旷野是为筹画革命吗﹖按圣经所得的回答是:他是为基督受凌辱,是想望要得神的赏赐(参来一一:26)。他在埃及所行的神迹,不是人民的力量,乃是神大能。他领以色列人过红海,不是顺应以色列人的民意,乃是顺应神的指引。在四十年的旷野行程中,他屡次受以色列人的埋怨,甚至要用石头打死他,他不是凭政治手段应付他们,而是靠神的同在,让神显出祂的权柄。所以摩西的政治就是神对以色列人的政治。摩西的权柄,就是神借着他向以色列人行使的权柄。

大卫是旧约最成功的政治家。他一生每一项政治上的成败都与神有关。他的争战就是神的争战,他的仇敌就是神的仇敌,他的子民就是神的子民,他的宝座就是神的宝座。所以先知用他的王权代表神的王权。在他去世几百年之后,先知以西结还说:“…我的仆人大卫必作他们的王,直到永远。”(结三七:24-25)他既死了,怎么还能作王到永远﹖因圣经以他的王权代表基督的王权。

所罗门王是最有学问的政治家,不论动,植物学,文学,哲学…(王上四:32-34)都远超常人。但他的成功都因他求得从神而来的智慧(王上三:10-15)。

但以理是唯一曾在几个不同的外邦王朝中作宰相的政治家。让我们留心圣经如何记述他一生的大事:他为信仰的缘故拒受巴比伦王所供给的王膳。他和几位少年朋友同心祷告求神指示如何讲解尼布甲尼撒王所作的梦,是他踏上政治高位的主要步骤。他为伯沙撒王解释墙上的字而获殊荣。他大胆抗拒王命,照常祷告而被扔入狮子坑,却安然无恙…圣经所记他的每一件大事,都离不开他的信仰生活。证明他的七十年政治的生活,全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

至于士师时代的士师们,为以色列人立国立王的撒母耳,任何有成就的旧约“政治家”,他们所有的成就是神的旨意权柄透过他们通行无阻。若拿开了他们因神的指引而有的成就,他们就都变成毫无政治才华的人。其实他们一如许多别的圣徒,都是把自己完全摆在神的手中,听从神的旨意而生活行事,所不同的是别的圣徒是在别的职位上蒙神使用,他们却在政治性的职位上蒙神使用。倘若我们故意撇开他们个人对神的关系,而单单称许他们的政治成就,作为教会应当参与政治的鼓励,就难免有取巧的强解圣经之嫌。

而是反对人们在要参与政治活动时,毫无必要地曲解圣经。

所有爱主的基督徒与神的仆人们,都应当起来阻遏那种滥用圣经又妄称神的名之风气,不容许这种风气在教会中滋长的途径就是:基督徒应用心地有系统地研读圣经。

为什么圣经中的“政治家”只见于旧约圣经,而不见于新约的记载中﹖因为在旧约时神选用了以色列这个民族(或国家)作为一个例证,证明:

1. 世人无法建立理想的国度,更遑论建立一个和平的世界。若那些受过神特别教导的选民,尚且在败坏的人性中日渐堕落而终趋败亡,何况别的国家﹖

2. 在普世叛离神,敌挡神的国度中,神仍然在不可见中掌权,并且透过历代忠心信靠祂的信徒彰显祂的权能,按照祂的旨意和时候,逐步成就祂的救赎计画。

在旧约以色列人的历史中,政治与信仰根本不可分。所以他们的政治家就是神的好管家。

但在新约,神不是选用某一特定的国家或民族为例证,而是选用教会--一个集合了各国各族,不分阶级男女的属灵团体向世人作见证。

教会所要向世人证明的不是那一国,那一族更好,或某种主义某种制度更好,而是证明不论什么主义,制度,什么种族国家,在败坏的人性的掌权下,都必然日趋败坏。人们可以为得民心争取人的拥护时,暂时表现得很有爱心,很民主,很…,一旦自己的地位稳固了,那暂时遏制住的败坏人性就会从掩饰的外表中露出真面目。所以这世界所需要的不是许多不同种类的假脸孔相继的替代着出现,而是需要具有真正善良生命的人。

圣经说:“你们中间的争战斗殴,是从哪里来的呢?不是从你们百体中战斗之私欲来的么﹖”(雅 4:1)

人与人之间的争斗是因内在的私欲而起的,主义或制度不是主要问题。政治的制度或主义就像刀剑那样,刀剑虽有好或坏,但最重要的是使用刀剑的人是好人或坏人。教会的使命不是积极地去参与用刀好还是用剑好的争论,而是积极地把生命之道送给那许多在败坏的罪性中争斗坐高位用刀剑的人。

我们传扬“生命之道”(徒5::20),只可以倚靠圣灵的大能,神的同在;不能借助政治的权势或社会上的高位。因为只有生命之主能给人新生命,只有圣灵的更新,能使人在基督里成为新造的人。今世的权势财富…仅能使人暂时或表面的接受改良,无法给人发自内心的真信仰。虽然使人内在的生命更新的工作难做,使人外表改头换面的工作易做,但基督的门徒不是作时代的化妆师,走遍海洋陆地,把更多内心黑暗的人,粉饰成光明的天使,那结果不会增加教会的平安,只会增加教会或社会的不安。

“要爱惜光阴,因为现今的世代邪恶”(弗5::16)。为什么要爱惜光阴﹖因为现今邪恶的势力更嚣张了,可以传扬救赎之福音的时日无多了。教会应当赶快向世人传扬生命之道,赶快教导神的儿女们作天国的精兵。愿神的“政治”通行神的子民中,像通行在天上那样。让我按照主的教导祷告:“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阿们。

peter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