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经《那鸿书》珍藏… 6 1 月, 20207 8 月, 2023 by Tong, Peter 导论 本书作者诗才横溢,得神启示,预见当时雄踞两河流域的亚述帝国的衰亡。首都尼尼微一向固若金城汤池,亚述大军南征北讨,所向无敌。但先知那鸿描写其沦陷会象摇果子已熟的树,果子纷纷坠落那样容易。主前612年,一代名城果为巴比伦所灭,长埋风沙。本书文笔辛辣,讽刺里带着眼泪,举埃及古都底比斯的沦亡为例,慨叹人类何以不能从历史学教训,知道宇宙主宰耶和华虽不轻易发怒,但决不放过残忍无道,“流人血的城市”如尼尼微,因祂是公义的神。 一、本书书名及作者 本书以先知那鸿的名字名书。“那鸿”的希伯来文有“安慰”或“同情”的意思,为“尼希米”(Nehemiah义为“主安慰”)的缩写。 二、写作时期 本书很可能写于主前663-612年的半个世纪中,根据考古学家的资料,尼尼微城在主前612年为巴比伦人攻陷,而本书多处预言此亚述首都的灭亡,可见他说预言的时候至少早过主前612年. 三、本书内容及背景 本书大部分以诗歌体写成,为文学中的瑰宝,预言亚述帝国首都尼尼微将如挪亚们一样沦亡。这是一段世局极其扰攘不安的时期。巴比伦乘机崛起。北国亡于亚述后,南国一直生活在亚述的压迫阴影下。恶王玛拿西做犹大王,重建其父希西家致力摧毁的异教邱坛,并倡导国民礼拜天象,全国又陷于迷信邪恶中。死后其子亚们继位(主前641年),恶行如故,未二年为臣下所弑,拥约西亚登位(主前639-609年),犹大国在他手中,圣殿重修,铲除偶像,遵行律法训诲(王下22章)。 一般相信,那鸿是在他为王期内,预言亚述国的覆亡(先知西番雅大概也在此时预告尼尼微的倾覆。亚述人的残酷史不绝书,恐怖手段为其统治异族政策。从出土的亚述壁画中,有将人绑在木柱上活剥其皮的图画。如此显赫却空前残暴的国家无人不愿其速亡,先知所以说:“尼尼微荒凉了,有谁为你悲伤呢?”亚述会覆亡乃人人会拍掌的事,岂止那鸿一人(3:19)!作者一开头就说明施报的神也是大有怜悯的神(1:3),且预告神将赐祂子民平安的应许(1:15;参赛52:7)。尼尼微城在百余年前,听到约拿所传信息后,曾因悔改而未受神惩罚,可惜这种悔改如瞬息烟云,不久便故态复萌,凶残、压迫,无恶不作如故,现在恶贯满盈,是受刑罚的时候了。 四、本书信息 本书透达出的主要信息是神的公义。尼尼微的沦亡是神的刑罚,惩治它图谋邪恶、残忍无道、压迫世上弱国、欺凌以色列等等罪行。亚述的灭亡给了当时受压迫的民族重睹天日的希望。增加了人民对正义必可伸张的信心。 诗人那鸿热爱他的国家和人民,表达了对强权终必受到神膺惩的欢乐,因为神是慈爱,不轻易发怒,但也决“不以有罪的为无罪”(1:3),凡不以公义立国,而以强暴、谎诈和血腥来统治的国家,都会象亚述一样,终必败亡。 《那鸿书》第一章 1:2-15 本节至15节赞美伟大的神是人患难中的保障,不轻易发怒,但决不以有罪为无罪(2-8节)。这位公义的神启示先知,尼尼微将因其恶行而被神毁灭(9-15节)。 1:2-3 “忌邪”:神为独一真神,圣洁公义,不能容许人敬拜他神。人须专一侍奉祂(看出20:5)。本节连用三次“施报”,说明神是公义的,必按人的罪报应各人。“忿怒”是审判的开始,但神乃慈爱的神,不轻易发怒。“有罪的”:暗示尼尼微。神是公义的,不会以有罪为无罪! 1:4 “斥责海,使海干了”象祂领以色列人过红海(出14章)。“使一切江河干涸”象祂领以民过约旦河(书3章),神因此在以色列的历史中曾彰显祂的大能。祂是万物的主宰,象巴珊、迦密、黎巴嫩这些闻名的肥沃、美丽的地方,只要祂斥责,都会衰残枯萎。 1:5-6 “大山”、“小山”、“大地”、“世界”、“磐石”,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是不变且长存,在神的忿怒中,一样消化崩裂,何况脆弱必死的人? 1:7-8 神的审判保障信靠祂的人,惩罚不遵守祂命令的人。“涨溢的洪水”喻进攻尼尼微的军队势如破竹。“黑暗”:死亡。 1:9 “灾难不再兴起”:不会给亚述另一次象当年摧毁撒玛利亚城的机会,这一次的刑罚是彻底的。 1:10 本节原文意思难确定,可能形容亚述人如“碎秸”和“荆棘”,在刑罚的烈火前无反击之力。 1:11 “有一人”:指希西家在位第十四年率大军进侵犹大的亚述王西拿基立(赛10:5)。比较《王下》18:13-19:37;《以赛亚书》36-37章。此人邪恶残暴,杀人如麻。 1:12-13 预言亚述虽强大终必灭亡,不再辖制犹大(“折断他的轭”)。“势力充足”亦作“盟邦之助”。“我虽然使你受苦”:指亚哈斯和玛拿西二王在位时,神容许亚述和埃及惩治以色列人。恶人经常成为神管教的鞭子。 1:14 “鄙陋”指无耻的行径。“归于坟墓”:主前612年,尼尼微葬身于巴比伦为他们掘的坟墓中,应验了这里说的话(看耶32:22-23)。 1:15 “好信”:犹大不再受亚述辖制得享平安的好消息(参赛52:7及罗10:15。前者讲犹大人被掳巴比伦获释,后者指听信福音得救,都是喜信佳音)。“登山”:登上耶路撒冷宣布此好消息,从此可以守节欢庆。“从你中间经过”:攻掠。 《那鸿书》第2章 2:1 “那打碎邦国的”:指攻打尼尼微的军队,后来知道是巴比伦和玛代的联军,时在主前612年,先知语带讽刺,要好战的亚述作足准备。亚述王娶了巴比伦女子为妾,他们的儿子谋反杀害了其父,并推翻了不可一世的亚述帝国。 2:2 从一方面看是亚述的灭亡,从另一面看却是犹大要复兴。过去被毁的土地和田园,都要恢复昔日的光荣。 2:3-4 此处指进攻尼尼微敌军的威武,也可以是亚述军备战的描写,从“在他预备争战的日子”看,后者的可能性较大,故“红的”可指盾牌的颜色或在太阳下闪耀的光芒。“车辆在街上急行”:尼尼微城街道宽阔。亚述的战车忙于备战在大街上往来奔驰。先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亚述兵强马壮,有恃无恐,和后来兵败如山倒的情形相对照。 2:5 “贵胄”指精锐部队。“城墙”:尼尼微城外有护城河,宽200余公尺,城墙本身有内外两重,外城长约50公里,内城长13公里,有城楼15座。在亚述人心目中有若金城汤池。本节说亚述王率精兵上城墙应战。 2:6 “河闸”:尼尼微人在河道上设水闸控制水源,便于防卫京城。巴比伦人久攻不下,遂改用水攻。此处河闸或指经过城中流往底格里斯河的柯塞河上的水闸。巴比伦军队攻占此河闸,放水冲破城墙。 2:7 “王后”之前尚有一字,原文意义不确定,《和合本》译为“此乃命定之事”。而“王后”的原文为“她”,有的译文作“这城”,或“女神像”,认为“她”指亚述的女神伊斯塔。“宫女”:有好几种解释:1,王宫中的女奴;2,庙妓,庙毁无家可归;3,喻百姓。 2:8-9 尼尼微城为敌攻破,百姓如同破裂水池中的水,四散奔逃,没有人能止住。入侵的军队忙着掠取战利品,据历史记载,巴比伦人掳去大批财物。 2:10-13 这一段预言尼尼微沦陷后的情景,昔日繁华大城,如今一片死寂,人心惶惶不可终日。作者用狮子来喻此城旧日的凶残横暴,把从各国掠来的财宝收藏在城中,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当年饲养狮子的许多洞穴。 2:13 摧毁尼尼微的真正力量既非外来军队,也非大水,而是耶和华,是祂公义的审判。过去使各国战栗的亚述“使者的声音”,永从历史上消失。谁说没有报应? 《那鸿书》第3章 3:4 尼尼微利用自己的繁华、尊荣和势力引诱列邦,其手段就像妓女一样。她假意与列国建立邦交,让他们疏于防范,把她看为真盟友,但时机一到,便大举抢掠和毁坏。尼尼微外表虽然美丽吸引,内里却充满奸恶谎诈。美丽的面纱背后往往隐藏着引诱和杀机。无论是政府机构、团体或个人,切勿因其外表有吸引力,就被他们引诱而降低个人的道德标准,或作出妥协。 3:8-10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挪亚们”是埃及古国南部的首都,也叫底比斯;但在此预言发出前五十一年,挪亚们已被亚述攻陷。犹大也被亚述南北围绕,看来已绝望了。然而,神说发生在挪亚们的种种惨剧,也必重现于尼尼微。 3:8-10世上根本没有任何力量可保护人免受神的审判,或代替神在我们生活中的位置。挪亚们及亚述把他们的信心寄托在和约及军事势力上,但历史证明,这一切并不足以发生效力。所以,切勿单凭个人的经验行事,反而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把信心建基于神过于一切,蒙保护之路只此一条。 3:19列国都憎恨亚述残暴的统治,可是,心里却又渴望能像亚述般强盛、富有和尊贵。所以他们表面仍然追求和亚述建立良好关系。同样,我们不喜欢严厉的统治,然而心底里却渴想得到那分无上的权力,故此我们往往极力跟有权有势的人拉关系。高高在上的感觉会使人飘飘然,权力的诱惑性极大,因此切勿尝试追求权势。贪求权力的,至终只会被权力毁掉,正如亚述帝国一样。 查经《弥迦书》珍藏版 查经《哈巴谷书》珍藏版 petertong Related articles 张保罗查经…张保罗查经…张保罗查经…张保罗查经…张保罗查经…张保罗查经…张保罗查经…张保罗查经…张保罗查经…张保罗查经…
4 COMMENTS
[…] 那鸿书【第1章】【第2章】【第3章】 […]
[…] 34. 那鸿书【第1章】【第2章】【第3章】 […]
[…] 17. 【释经:那鸿书】【杳经:那鸿书】 […]
[…] 【杳经:那鸿书】 […]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