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细释 27 但…
但以理书讲异象,各种异象不一样。有的异象已应验,有的异象快成全。
神是我的审判者但以理书上的预言,说到世上的君王和国度,如同金银铜铁泥合成的巨像,如同相继而来的四兽,正是历史递迁变易的情形。这叫我们想到圣经说:“资财不能永有,冠冕岂能存到万代?”(箴27:24)但以理敬虔度日,每天祈祷,也关心圣经应许,为国人认罪祷告。最后安歇,等候结局,到了时候,复起享受福分(12:13)。
导论(一)
但以理,一位得天父厚赐智慧,能为君王解释异象和梦兆的先知,在本书的后半记下了他作的梦和所见的异象,历史的发展更为他解释的真确作了无言的见证人。人类史按天父预定的终局一步步推进,从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四大帝国的盛衰,一直到将来神普世永远国度的建立,无不在这位宇宙主宰的掌握中。但以理被尼布甲尼撒王掳往巴比伦时(主前605年)尚在青年时期,因学问才能过人,获君主赏识,擢升至朝中权倾一时的大臣;历事四王,经巴比伦、玛代,以迄波斯,先后逾半个世纪。为主接去应该已是八旬的老人。
本书前半所记但以理和他三位至友的事迹,环绕两大主题发展。一是个人信仰面对的异教挑战:在异国敌对的环境下,被掳的人能否遵依自己民族的律法生活,只进素食,不拜偶像,专一向神祈祷?犹大国因不守律法以致国亡,至今记忆犹新;他们因此不能再犯错误,宁可被投烈焰的火窑和狮子坑中,以身殉所信,也不能(也没有)向征服者屈服。其次是但以理的智慧,胜过全巴比伦的哲士,能解无人能说明的梦兆;且有先知的大勇,在暴戾的巴比伦帝王前见证神,读出神的指头在粉墙上写的字,宣布一个帝国的灭亡。(今天,“指头写在墙上的字”一语已成英文中“严重灾祸预兆”的同义词。)神的确干预世事的发展和个人的前路。
本书有一半(从2:4下半节至7:28)用亚兰文写成,其余为希伯来文,说明被掳时期,当日工商和外交上使用的亚兰文已成为犹太人的第二语言。启示文学迄无定于一尊的解释方法,解释者必须对神有谦卑倚靠之心,才能略窥堂奥。但我们可以依神所嘱咐:忍耐等候结局,并享受那应许的福分。第三十七周每周金句:马太福音:6-13:
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们。
这个周日我的讲道主题就是《主祷文》。是主耶稣离开以前亲自教导门徒如何祷告的范文,也是我们祷告的基本纲要。
1. 我们在天上的父:祈祷是献给永生之神的,这句话首先提示了信徒一切祷告的唯一对象就是又真又活的神,是绝对的,无限而又圣洁的。太:23:9:也不要称呼地上的人为父;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祷告没有称呼对象,神就收不到你的祷告,就像写信没收信人的地址一样。
2. “三愿”是先求神的国与义:愿人都尊祢的名为圣:因为神的名是圣的,因为神儿子的名也是圣的,所以在神里面的人,才可以称圣。教导人尊神的名为圣,其实正是传福音的真谛。
3. “愿你的国降临”:是祈求使世人顺服于神,并通过预先享受救赎恩典而蒙末世的福份,并祈求神的国度不断扩张,神的“国”或“统治”的范围是他的权柄所及的全部领域。
4. 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祈求神“善良”(罗12:2)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这里的“旨意”包含了神公义的要求。则必须发生十字架的事件,同时也应伴随顺服的悔改。即这种祷告是祈求基督的国度继续扩张。
5. “四求”为自己: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以下则是在个人信仰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其中第一项就是“饮食”(bread),意味着物质世界中一切所需。
6. 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债”(debt),希腊语可译为“罪”,指罪引发了神与人之间无法解决的债务关系,但神却赦免了我们一切的债。我们若饶恕他人,神也会饶恕我们。
7. 不叫我们遇见试探:祈求神保守我们不陷入撒但的试探当中。神既不受恶的试探,也不以恶试探人。我们在生活中虽不能避免受试探,但是可以胜过试探。“不陷入”指不在试探中失败。
8. 救我们脱离凶恶:祈求从撒但(邪灵)的手中拯救我们的意思。
9. 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这部分是后期基督教会根据犹太人祈祷结束时必须颂赞的习惯,为了使主祷文成为完整的祈祷文,后添加或插入的。
10. “奉主的名求,阿门”,在主祷文中没有“奉主的名求”这句话因为是耶稣的祷告,祂还没有离开,现在因为我们的地位问题,我们一定要经过耶稣来做中保传递祷告,阿门是希伯来语“诚心所愿,是的”意思,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就像你的信没有写信人的地址一样。神收不到。
祷告中的几个注意事项
A. 第一和第第十部分部分不可遗漏,否则无效,其它部分可以按照你自己面前的状况突出你的重点内容,
B. 我一般是早上起来先做祷告,将新的一天要做的事交给神,晚上祷告是最重要的,回顾一天经历,做总结祷告,每次吃饭做个谢饭祷告,也可以随时随地祷告。若是能行,尽量跪着的祷告,尽量有声祷告,也可无声祷告,神告诉我们要用心灵和诚实来祷告,所以向神祷告不要花拳绣腿,刻意组织华丽词藻,像是给人听的。
C.重大事项要禁食祷告,也可以与众弟兄姐妹一起祷告。
-
本书作者历来教会都同意但以理为本书作者,主后三世纪虽有人提出乃伪托之作,但无论从写作所用语气、文字及主基督的见证,以及后面就要提到的历史和时代背景,都指向但以理为本书作者,否认的说法难自圆其说。二、本书书名本书以书中的人物定名。但以理是犹大人被掳之中一位重要人物。他原被掳为宫中之侍仆,以后擢升为政府的要员。他不仅为巴比伦的政要,也成为玛代波斯的政府首长,前后有六十年之久。他在主前605年左右被掳,一直到古列王元年。在《以西结书》14:14-20,但以理之名曾与挪亚及约伯一同提及。他似比以西结早,如果同为被掳,以西结的口吻必不同。所以有人以为但以理在《以西结书》中并非同一个人。本书有但以理自身的信仰见证,以此为书名,虽为《七十士译本》译者所定,并无不当之处。三、背景《但以理书》可谓旧约的启示录。启示文学与预言文学并不相同。在《七十士译本》,《但以理书》虽列在先知书中,中文圣经的目录也是这样排列,然而在希伯来正典中,本书列在著作,可能目的在与先知著作有别。旧约启示文学不仅在《但以理书》,也可在以下的经文中发现:《以赛亚书》13至14章、24至27章;《约珥书》2至3章,《以西结书》38至39章、40至48章;《撒迦利亚书》9至14章。启示文学实际与预言文学甚有相似之处。二者同为预言,只是前者预言更遥远的将来,耶和华神更为超越,看历史比较悲观,有更多象征的语言及数字。在被掳之后,一直到旧约的末期,末事论的神学信念似乎有长足的进展,历史逐渐走向最后的阶段。结局必将来到,弥赛亚救主即将来临,于是启示文学承接先知的预言,可谓预言的产物,也是新约神学之母,成为新约与旧约之间的桥梁。事实上,在希伯来宗教的后期,犹太教有两种发展的趋向:1,拉比的犹太教,承接以斯拉的文士制度,强调律法的精神。2,启示的犹太教,着重末事论与弥赛亚预言。《但以理书》为启示文学,属于后者的宗教运动,不仅影响“间约”(旧约与新约之间)的时期,而且延续至新约时代。《但以理书》不但反映被掳之后的宗教运动,而且也显示启示文学的特殊性质,可谓一种文学的运动。在被掳之后,先知传讲的声音渐趋寂静。自从圣殿被毁,祭司与利未人的工作也在停顿的状态。那些在被掳之地的先知、祭司们,在那种情形下,只有退而从事文字的写作。《但以理书》与先知著作不同处,是这书本身不是口传信息的记录;可见启示文学就是由写作而传阅的。《但以理书》是启示文学,因为文体不用先知信息的诗词,而是散文,而且叙述的往往是异象与表征,甚至包括神秘性的意象。其实散文中仍有诗意,故可说是散文与诗文的综合。启示文学的目的为勉励与安慰,《但以理书》就是最好的说明,所以启示文学称之为和平非暴力的文学,目的是有抗议性的,但对象不是欺压者,而是受欺压的一群。他们是神的子民。四、本书内容本书约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1-6章),有六个信心的见证,着重劝勉的教训。但以理与他三个朋友,在外邦的宫廷中,为信仰忍受逼迫与陷害,但是耶和华神的确搭救他们,显明祂公义的能力。第二部(7-12章),有四大异象,以表征的形象,提说四个国度的进展,依次兴衰。但是神的子民不必失望,必须忍耐到底,直到神将祂自己的国建立起来。这在2章已有概括的论述,但从7章起再加论说,更加明确指出神在历史中的作为。在希腊文版本中,尚有若干附录:1,亚撒利雅的祷告(3:24-45,即在本书3:23-24中间附加的第一段)。2,三青年赞美歌(3:46-90)为附加的第二段。在本书其他附加的为3,苏撒拿传(13:1-64)。4,比勒与大龙(14:1-22及23-42)。以上提及的附加经文,在我们的圣经中并未列入,不算正典的部分,只作为“次经”,供参考之用。
9 COMMENTS
[…] 27. 【释经:但以理书】【杳经:但以理书】 […]
[…] 寻【释经:但以理书】【杳经:但以理书】【释经:何西阿书】【杳经:何西阿书】 […]
[…] 【释经:但以理书】【杳经:但以理书】 […]
[…] 【释经:但以理书】 […]
[…] 【释经:但以理书】 […]
[…] 27. 【释经:但以理书】 […]
[…] 27. 【释经:但以理书】 […]
[…] 【释经:但以理书】【杳经:但以理书】 […]
[…] 【释经:但以理书】 […]
Comments are closed.